close
孔廟的起源
孔子過逝後三百多年,史記作者司馬遷到山東遊歷,並親訪山東曲阜孔廟,依《史記》所載,當時孔廟還是很簡陋,和初建時沒有太大的變化,史記太史公曰:「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。適魯,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,諸生以時習其家,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。」
漢武帝採董仲舒之議,罷黜諸子百家,獨尊儒術,自此孔子儒家思想被納入政治核心,成為中國政治、學術思想主流。此後漢代許多皇帝,都曾到孔廟祭孔,曲阜的三間孔廟已不敷使用,於是漢桓帝於永興元年(西元153年)下昭修建孔廟,也是國家涉入孔廟的建置的開始。
此後孔廟一再修繕擴建,到了宋真宗時,孔子廟的規模已達殿堂三百間一十六間,變成一座有皇宮規格的巨型祠廟。今日曲阜孔子廟之規模則是明清兩代修建的結果,為一組規模龐大之中國古典建築組群,佔地327.5畝,建築物466間,前後有九進院落。
孔廟的發展
魏晉南北朝時期,沿襲漢代「獨尊儒術」的思想,,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(西元489年)間,)「立先聖廟于京師」,在當時的京師平成設立建立了第一座位於曲阜以外的孔廟,此為於山東曲阜闕里以外建孔子廟的開始。此後歷朝仿效,一時古都如西安、開封、杭州、南京、北京等都建過孔子廟。
孔廟與學宮的結合
唐高祖李淵於太學中設立孔子廟,孔廟於學宮的結合由此開始;至唐太宗貞觀四年(西元630年),唐太宗下令各地方學宮必須設有孔子廟,變成了「依學立廟」,於此孔子廟始普設於各地方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孔子為文宣王,因此孔廟又稱為文宣王廟。明代以後普遍稱為文廟,唯獨曲阜孔廟仍稱為孔廟。文廟含有國家推行人文政教的意義,和國家教育完全聯合在一起。
唐宋以後文廟遍佈全國,不論府州縣,只要有官學之處都設文廟,一般建在學宮左側,左廟右學。
建築形制
文廟建築在禮制上享有皇家建築等及的禮遇,但後來長期發展的結果,形成了統一固定的形制。文廟主要建築的形式和名稱都有明確的來歷和固定的意義。布局依序為萬仞宮牆、泮池、櫺星門、儀門、大成殿及崇聖祠。文廟前建欞星門表示祭祀規格之高如同祭天地。孔子被稱為「大成至聖先師」,因此文廟主殿叫大成殿。其他如照壁、禮門、義路、崇聖祠等,都有明確的意義和內容,並且都是以道德倫理禮樂教化為中心。
(一) 地址:臺北市大同區大龍街275號
(二) 電話:886-2-25923934
(三) 傳真:886-2-25852730
(四) 網址:http://www.ct.taipei.gov.tw
(五) 電子信箱:ct@civil.tcg.gov.tw
(六) 開放時間:週二至週六08:30-21:00、週日及國定假日08:30-17:00
(七) 休館:週一
(二) 電話:886-2-25923934
(三) 傳真:886-2-25852730
(四) 網址:http://www.ct.taipei.gov.tw
(五) 電子信箱:ct@civil.tcg.gov.tw
(六) 開放時間:週二至週六08:30-21:00、週日及國定假日08:30-17:00
(七) 休館:週一
(八) 請愛護古蹟、器物、展品及各項設施,勿任意敲擊、碰撞或破壞毀損等。
(九) 參觀過程請輕聲細語,勿追逐嬉戲、喧鬧滋事、妨礙安寧或其他不法、不當行
為。
為。
(十) 為維護園區安全、禁止煙火及攜帶寵物或危險、易燃物品等。
(十一) 為維護園區動植物生態,請勿任意餵食及攀折踐踏。
(十二) 除輪椅外,請勿推乘腳踏車、機車或其他車輛入內。
(十三) 請勿隨地吐痰、便溺、丟棄紙屑、果皮、煙蒂或其他廢棄物。
(十四) 請勿於泮池垂釣、捕撈、戲水、洗滌或餵養。
(十五) 為維護園區古蹟之完整性,請勿將園區內任何展品、器物、或相關設施等攜
出,違者報警查處。
出,違者報警查處。
(十六) 園區內嚴禁烹調煮食,以維園區安全及參觀品質。
(十七) 園區嚴禁擺置攤位及隨意兜售物品,或散發、張貼、懸掛宣傳資料等。
(十八) 除一般參觀人士外,任何機關團體、公司行號拍攝廣告或影片、錄影帶,均
應於1個月前檢附相關資料向本會提出申請,並經核准後始得開拍,並於開放
時間內為之。
應於1個月前檢附相關資料向本會提出申請,並經核准後始得開拍,並於開放
時間內為之。
資料來源:台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